English

传播学的入门之作

2000-02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李 彬 我有话说

与改革开放后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广告、公关、出版等传播业的突飞猛进相辅相成,传播学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社会科学,因为它不仅从无到有,而且无论在学界还是在业界,似乎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。

不过,若从传播学理论的译介方面看,这二十年的状况与传播学的成长显然不成比例,算一下真正可供参考的原典译著真是屈指可数。好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,这一局面终于因华夏出版社近期出版的《高校经典教材译丛·传播学》而大为改观。

在这套包罗广泛的煌煌译丛中,最适合初学者系统研习传播学基础理论的,无疑要属《传播理论:起源、方法与应用》一书。事实上,它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最好的一部传播学教科书,在美国已经出到第4版,盛誉不衰。

其实,本书第一版的中译本1985年就曾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,当时即以其内容新颖、条理清晰、深入浅出、简明易懂而受到普遍欢迎,许多人就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全面品尝了传播学的原汁原味,从而对其发生了兴趣的。

现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第4版,在系统梳理传播学主要理论和透辟解析传播学各家学说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及发展,包含了诸如多媒体、因特网、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的研究及成果。

它的作者之一小詹姆斯·坦卡德,是美国传播学一代宗师施拉姆门下的博士,名副其实的名师高徒。而它的主要译者郭镇之教授,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第一位女博士,她的《中国电视史》一书也是写得趣味盎然。

当然,说一千道一万,还是这部书本身耐人寻味,相信凡对传播实践以及传播研究感兴趣的人,都会为其丰富的内容和隽永的文字所吸引,而研读之后,那些原本一头雾水的传播理论也就变得天朗气清,认识传播现象更多了一只不同寻常的眼睛。随举一例:

媒介发挥监视功能也可能引起几种反面功能。如果过度强调危险和威胁,便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。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都曾指出一种“麻醉”负功能,即,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,便可能陷入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状态。除此之外,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、不正常、极特殊的“新闻”,还会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、正常、普通状况的后果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